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專家組成員
陳志南 博士 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
基因工程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傳染病防治專項、重大新藥創新)總體專家組專家、國家“863計劃”“疫苗與抗體工程”重大專項總體專家組組長、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標志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細胞工程與轉基因生物分會會長、中國藥學會生化與生物技術藥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陳志南院士長期從事抗體靶向藥物的研究工作,于2007年成功上市了我國自主研發的新靶點肝癌靶向藥物“利卡汀”,同時獲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單抗,先后承擔國家973、863、重大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點、重大項目16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8項,國際專利授權2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6項。
姚新生 藥學博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教授 暨南大學藥學院名譽院長 中藥與天然藥物研究所所長
基因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專家組成員,長期從事中藥與天然藥物化學教學及科研工作。已培養了68名博士(1名教育部全國百名優秀博士)、47名碩士、9名博士后;正培養博士生19人、碩士生18人、博士后4人。迄今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400余篇文章,1986年以來已有320余篇被SCI收錄,他引2432次,每項平均引用次數:9.49,h-index:25。主編出版了《天然藥物化學》、《有機化合物波譜解析》以及《超導核磁共振波譜解析》等三部全國醫藥院校統編教材及研究生教材;申請了79項專利,已獲授權16項,成功研制開發新藥4個。獲省部級以上獎勵5項。2007年9月中國藥學會百年慶典大會上,由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科協主席韓啟德授予中國藥學會突出貢獻獎。
蘇國輝 中國科學院院士 粵港奧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博士
基因工程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專家組成員、原香港大學醫學院解剖學系主任、首席教授、香港大學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何馮月燕基金明德講座教授、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香港神經科學學會創會秘書及前主席、香港腦科基金會及香港科學會理事會會員、兼任北京大學醫學部、第四軍醫大學、中山醫科大學及汕頭大學醫學院的客座教授。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被暨南大學聘任。1973年畢業于美國東北大學生物系, 1977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博士學位。 蘇國輝教授一直從事哺乳動物視覺系統的發育、可塑性及再生的研究。主要學術成就包括:⑴ 對視學傳導路發育的開拓性研究,其論文已成為該領域的經典著作,廣為國際性同行的引用;⑵ 對視覺傳導路損傷后的可塑性研究;這些研究已成為70年代末及80年代的開拓性研究,同樣受到國際性同行的重視和引用;⑶對視網膜損傷后再生的研究,從可塑性研究發展到視網膜再生的研究,蘇教授帶領團隊創建了外周神經視網膜移植模型,首次證明成年鼠視網膜節細胞受損軸突可在外周神經中長距離再生。外周神經視網膜移植模型在國際上得到廣泛認同和應用。
李校堃 醫學博士 教授 博士生導師
基因工程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專家組成員、溫州大學校長、暨南大學醫藥生物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名譽主任、兼職教授。主要從事生長因子及其相關基因工程藥物的基礎理論、臨床應用研究。2009年度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6年人事部“新世紀百千萬創新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6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先后承擔并順利完成國家自然基金、國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關、國家“973”計劃、浙江省科技攻關等項目。在國際上率先研制出3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生物一類新藥和1個含FGF膠原蛋白海綿III類醫療器械;在Cell Metabolism (IF 17.7)、JACC (IF 14.6)、TIPS (IF 10.9)、PNAS、Diabetes (IF 8.51)等雜志發表SCI論文183篇;出版FGF及生物藥物專著7部;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30項,其中5項實現產業化;主持國家重大科技專項 4項、國家發改委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2項。曾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中國藥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及其他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榮譽。主講的《生物技術制藥》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作為學科帶頭人,負責的藥學學科被列為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級學科,藥學專業被評為國家特色專業。
洪岸 醫學博士 教授 博士生導師
基因工程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暨南大學副校長、暨南大學科技處處長、暨南大學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基因工程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基因組藥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廣東省生物工程藥物重點實驗室主任、廣東省人體生物組織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免疫學會理事,廣州生物工程學會理事。洪岸教授長期從事基因工程藥物及其關鍵技術研究,重點開展細胞因子和多肽,特別是FGF及其受體基因工程藥物、突變體功能、FGF受體基因啟動子活性調控等研究。先后主持了國家“863”項目、國家“十五”重大專項、國家“973”項目子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培育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東省“十五”重大專項、廣東省基金重點項目、廣東省團隊項目、廣州市科技攻關重大項目、“211工程”等項目。近年發表文章百余篇,其中SCI論文15篇;申請發明專利19項,已授權發明專利12項;獲得省部科技獎多項;研發兩個基因工程一類新藥。
李勝鋒 現任百奧泰生物科技(廣州)有限公司創辦人,CEO 中組部千人計劃專家 廣東省科技領軍人才
本科碩士博士均畢業于第二軍醫大學藥學院,留校從事藥劑學的教學、科研和藥物產品開發及企業技術攻關合作工作近20年;而后在浙江泛亞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任副總裁兼總工程師。李博士在國內外先后發表科研論文40余篇,主編和參編專著5部,主持申請專利14項,先后承擔和參加了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和上海市科研項目和軍隊科研項目并獲得軍隊特需藥品證書,2008年獲得軍隊個人三等功獎勵。 2014年李博士加入美迪西團隊,負責藥物制劑及質量研究。
杜振寧 博士 現任煙臺大學藥學院教授,山東省藥學會生化與生物技術藥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煙臺市留學人員聯誼會副會長
基因工程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專家組成員,長期從事生物活性物質、生物藥物和農用生物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開發工作,先后開發出二類新藥1項、四類新藥3項,其中應用酶工程技術成功研制出國家創新藥物FDP,填補了國內空白而榮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開發出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產品2項、創新農用生物技術產品6項,并實現產業化。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9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ZL 200910009027.6)以及“杜博士”等國家商標注冊證8個、生產許可證3個;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近40篇,出版學術專著和參編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規劃類教材5部。留學新西蘭期間,完成了重大專項“放線松中阿拉伯多糖的分離和結構與功能關系的研究”,先后克隆了兩個ACC氧化酶基因(TR-ACO2、TR-ACO3)并測定了基因序列,其成果收載在GENEBANK 中;該成果榮獲新西蘭梅西大學杰出科研成就獎和新西蘭政府最高級別“光輝未來”博士獎學金(44名首批獲得者中唯一的亞裔)?;貒?,作為學科帶頭人參與創建了煙臺大學藥學院生物制藥學科,建立了生物化學和微生物制藥碩士點,招收指導碩士研究生12名,2008年被評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蒲蟹矫孀⒅匾院Q蠡钚晕镔|為源頭的生物藥物和生物藥肥等生物制品的創新性開發與應用研究,在國內率先提出“用生物藥物解決農作物部分病害問題”的理念并成功產業化,是我國“用生物藥物服務于綠色植保”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在研項目涉及海洋生物活性物質和中草藥活性成分的抗腫瘤作用及機制研究,發酵法生產醫藥中間體等。鑒于在成果轉化與產業化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2009年3月 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山東省留學回國創業獎”,所創辦的公司也榮獲“2011年度中國留學人員創業園百家最具成長性創業企業”稱號并于2012年9月與江蘇省某上市公司成功并購重組。2012年3月榮獲“山東省海外專業人士創新創業杰出成就獎”。
廖化新 博士 “千人計劃”學者,暨南大學教授,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人類疫苗研究所教授、科研所長,病毒學、病毒疫苗和免疫學專家
擁有30余項國際專利及多項待批國際專利,涵蓋了抗體,疫苗及相關領域技術等范圍;在國際著名科學雜志共發表高水平文章120多篇,并擔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基金評審專家和多種國際科學雜志評審專家等。歷年來曾獲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基金會、Henry M.Jackson基金會等著名機構累計超過3,000萬美元的多項重大專項研究基金資助從事艾滋病、結核病、流感、登革熱等疾病的致病機理和疫苗的研究。近年來主持建立了全新的高通量全人源單克隆抗體綜合研發平臺,并在傳染病領域獲得了大量具有重要價值的全人源單克隆抗體。其中包括具有廣譜中和活性的抗艾滋病病毒、流感病毒、登革熱病毒的中和抗體,為世界范圍內對抗這些惡性傳染病開辟了全新的思路和廣闊的空間,這使得該平臺無論從科研還是從商業開發角度都有著廣闊的前景和重大價值。
顧軍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北京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副理事長。主要從事先天免疫中的信號通路及其調節、炎癥及炎癥相關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研究。在國際高水平期刊Cell和Nature上發表了多篇SCI論文。
魏星 研究員,博士,博導
1991,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獲博士學位;1991-1994,在美國耶魯大學完成博士后;1994-2005,在美國Biogen Idec和Geron生物技術公司任研究員;2005-2009,被汕頭大學聘為教授,擔任干細胞研究組主任;2010年1月至今,被暨南大學聘為研究員。在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發表了40多篇SCI論文,包括Nature Biotech(SCI IF: 31.085)和PNAS(SCI IF: 9.432)等;獲得多項國內外專利;主持了多項國內外科研項目,包括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次應邀擔任國際學術會議的分會主席。研究方向:1. 研究人間充質干細胞生長和分化的調節機理。2. 研究治療多種癌癥的單克隆抗體。3. 采用人間充質干細胞和生物材料支架構建人造肝臟和胰腺等。
Nancy E. Lane 醫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老年健康中心主任、醫學系副主任,HIN(K12)婦女研究基金共同主任,醫學和風濕病學教授
1980-1990年美國斯坦福大學醫中心醫學指導教師(Instructor of Medicine)。20多年來一直從事骨質疏松和骨關節炎的治療研究工作。目前的重點是骨活性劑對骨內礦物質的作用機制以及糖皮質激素導致的骨關節壞死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案?!禦heumatology/Seminars in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Arthritis & Rheumatism》共同主編(Co-Editor),United States Bone & Joint Decade Board 主席(President)。
宮知遠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計算系統生物學項目(新加坡與麻省理工學院學術聯盟第二階段合作項目)副主席。研究領域涉及分子發育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及轉基因動物等。承擔科研項目20項,獲得國際專利8項。發表學術文章15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 Biotechnology國際重要刊物30余篇。并擔任多個刊物(World Scientific、Journal of Fish Bi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Zoology、JBMPGE)的編委。
黃亞東 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暨南大學醫藥生物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基因工程藥物國家工程中心副總經理。2008年入選廣東省“千百十”人才計劃,2009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2009年赴美國洛克菲勒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細胞信號轉導及分子調控機制研究,細胞生長因子應用基礎研究及基因工程藥物開發,昆蟲免疫及抗微生物肽基因工程研究。主持了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十一五重大新藥創制項目,863計劃子課題、973二級子課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廣東省科技攻關項目、廣東省教育廳重大項目,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結合項目,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等項目。發表學術論文80篇,其中SCI收錄30篇。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9項。申報發明專利25項,授權8項。作為主要完成人參加并完成2個國家一類新藥和1個生物制品的研究和開發工作。
王一飛 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基因工程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及學術委員、廣東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生物工程專業委員會主任。2007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計劃,2008年入選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計劃,2009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從事抗腫瘤、抗病毒藥理學及創新藥物研究工作。主持了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科技攻關重大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20余項。獲國家新藥臨床批件3項(鹽酸千金藤原料藥、鹽酸千金藤注射劑及虎貞痛風膠囊);申請專利30項,授權專利8項;發表學術論文130余篇,其中SCI收錄50余篇;獲省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廣州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各1項。
熊 盛 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主要從事生物技術藥物的研究開發和相關應用基礎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為(1)蛋白質異構與活性調控,主要研究NDPK-A的氧化還原異構與其抑癌活性之間的關系,以及新型gp120靶向性HIV融合抑制劑的結構優化和作用機理研究。(2)哺乳動物細胞培養關鍵技術研究和相關藥物開發,主要是CHO細胞旋轉振蕩培養體系的建立及治療性抗體高效表達研究。近年在Brit J Pharmacol、Proteomics、PLoS ONE 、Immunol Lett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0余篇,平均IF≈3,單篇論文最高他引35次,參編權威工具書《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一輯。
姚冬生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微生物學會酶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轉化醫學與生物技術創新聯盟理事、廣州市微生物學會理事。主要從事蛋白質(酶)的結構與功能、微生物生物毒素與酶生物技術、毒素與病毒入侵的細胞應答調控的研究。1998年在國際上首先報道發現新酶黃曲霉毒素解毒酶,并且研究了該酶的催化機制,結構與功能關系等,成果被編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成果年報》(2001年),核心技術獲得21個國家的專利授權,在第17屆、第20屆全國發明展覽會上分別獲得銀獎和金獎。所開發出的飼用黃曲霉毒素解毒酶制劑,獲國家頒發新產品證書和生產許可證書,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CMC、摩根大通銀行和暨南大學共同投資人民幣2500萬元對該成果進行產業開發。
葛仁山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暨人口理事會生物醫學研究中心資深科學家。1995年獲得美國梅內姆博士后基金,主要從事間充質細胞發育(Leydig cell)以及內分泌分子藥理學研究。從2006年至今,作為PI主持NIH R01基金3項,經費達到500萬美元。在國際高水平期刊PNAS、J. Cell Biol、J. Biol. Chem等發表SCI論文近百篇。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11β-羥甾脫氫酶對糖皮質激素的雙向調節作用,并建立了以糖皮質激素為靶點的高通量藥物篩選平臺。2009年,并與暨南大學醫藥生物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合作,進行間充質干細胞的發育及毒理學研究,獲得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1項廣東省科技計劃基金。
Florian M. Wurm 博士,教授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PFL)細胞生物技術實驗室主任,前任歐洲動物細胞技術學會主席,瑞士ExcellGene公司的創辦人、首席科學官。主要從事動物細胞大規模培養關鍵技術研究和基因工程藥物開發,曾在德國Hoechst、美國Genentech等國際知名醫藥企業擔任過要職,在EPFL和ExcellGene的實驗室主要從事mL~2000L規模的旋轉振蕩動物細胞培養技術研究和細胞系優化、反應器開發等,為Roche、Amgen、Lonza等著名生物技術藥企提供動物細胞培養工藝優化等方面的技術服務。在Nature、Nature Biotech、PNAS等雜志上發表論文約160篇,擁有美國和歐洲專利近20項。